1-4 牛顿运动定律  

力学的发展是和人类的生活、劳动密不可分的。牛顿()集前人有关力学研究之大成,特别是吸取了伽利略的研究成果,在1687年发表了他的名著《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》。它的出版标志着经典力学体系的确立。牛顿在书中概括的基本定律有三条,就是通常所说的牛顿三定律。

1.牛顿第一定律

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如下:

任何物体都保持静止的或沿一直线作匀速运动的状态,直到其他物体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。

在日常生活中直接用实验验证这条定律是不可能的,牛顿第一定律的正确,一方面它是实验推断出来的结论,另一方面,更为重要的是由此定律推论出来的结果与实际相符,经受了实验的检验。

第一定律指明了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,因此第一定律又被叫做惯性定律

第一定律还说明,仅当物体受到其他物体作用时才会改变其运动状态,其他物体的作用是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。这些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相互作用就是力。因此我们说,力是引起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。

2.惯性参考系

由于运动只有相对于一定的参考系才有意义,所以牛顿第一定律还定义了一种参考系。在这种参考系中观察,一个不受力作用的物体或处于受力平衡状态下的物体,将保持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不变。这样的参考系叫惯性参考系并不是所有的参考系都是惯性参考系。一个参考系是否是惯性参考系要由实验来检验。由于宇宙中一切物质都在运动,而且往往都有加速度,所以原则上很难说是否存在一个严格的惯性参考系。只能针对计算精度要求,选择相对准确的惯性参考系

3. 牛顿第二定律

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只定性地指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。力和运动的定量关系是由牛顿第二定律所揭示的。
    我们知道力是一种相互作用。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就要发生变化,即要有加速度,所以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。
    第二定律叙述如下:
    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,它所获得的加速度的大小与外力的大小成正比,并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,加速度的方向与外力的方向相同。
    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

        
    在国际单位制中,质量的单位是,加速度的单位是,力的单位则是

关于质量、定律的瞬时性矢量性的讨论。

4. 牛顿第二定律的微分形式

牛顿在其名著《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》中是这样表述第二定律的:
    运动的变化与所加的动力成正比,并且发生在这力所沿直线的方向上。
    牛顿把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矢量之积定义为“运动”。现在这个乘积叫做物体的动量,用来表示,。而牛顿所说的运动的变化指的是动量的变化率,所以牛顿对第二定律的说法实质上是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 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微分形式
    牛顿当时认为,而且后来已由实验证明,对运动速度与光速相比为很小的物体来说,它的质量是一个与其运动速度无关的常量。因此,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这就大家熟悉的牛顿第二定律。

5.牛顿第三运动定律

一个物体所受的力都是来自其他物体。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,每个物体都受到来自对方的力。一个物体如对第二个物体施力,则第二个物体就同时对第一个物体也施力。如果我们把两个力中的任一个叫作用力,则另一个力叫反作用力。力的这种相互作用性质已为牛顿第三定律所揭示。第三定律的内容如下:
    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,在同一直线上,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
    第三定律表明,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以大小相等、方向相反的方式成对地出现的,它们同时出现,同时消失。但由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,因此不能相互抵消。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属于同一种性质。

关于第三定律的两个例子。(a)马拉车。(b)一绳系于天花板上,下端挂一物体。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

6牛顿运动定律应用举例

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。牛顿的三条运动定律是一个整体。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力学的思想基础,它说明任何物体都有惯性,牛顿定律只能在惯性参考系中应用。牛顿第二定律是定量计算的基础。通常我们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的投影式或分量式。应该注意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,但不能把误认为力。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了力有相互作用的性质,为我们正确分析物体受力情况提供了依据。通常在力学问题中,对每个物体来说,除重力外,其他外力都可以在该物体和其他物体相接触处去寻找,以免把作用在物体上的一些力遗漏掉。
    通常的力学问题可分为两类:一类是已知力求运动;另一类是已知运动求力。当然在实际问题中常常是两者兼有。第二类问题只需将运动方程微分,求出加速度后再求力。第一类问题先要分析受力情况,再列牛顿第二定律方程,最后解方程。在本课程中重点解决第一类问题。具体涉及的问题则有两种:一种是每个物体受的力是恒力的问题;另一种是物体受的力是是变力的问题。

总结:应用牛顿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,可按下述思路分析进行:

(1)隔离物体
    选定一个物体作为分析对象。如果问题涉及几个物体,那就一个一个地作为对象进行分析。

(2)分析运动
    在惯性系中分析所认定物体的运动状态,包括它的轨迹、速度和加速度。问题涉及几个物体时,还要找出它们运动学的联系,亦即它们之间的速度或加速度的约束关系。

(3)分析受力
    找出被认定物体所受的一切外力。首先考虑重力,然后是弹力、摩擦力等接触力。画出示力图,把物体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表达出来。

(4)列出方程
    选择合适的坐标系,可以是直角坐标系,也可以是极坐标系,依据问题而定。在具体坐标系中列出牛顿第二定律方程式。在方程式足够的情况下就可以求解未知量了。

(5)进行讨论
    通过分析讨论,巩固和增强对物理概念和定律的理解,提高分析能力。